高压真空断路器运行中的不正常现象。
4.1.1 值班人员在断路器运行中发现任何不正常现象时(如漏油、渗油、油位指示器油位过低,SF6气压下降或有异声、分合闸位置指示不正确等),应及时予以消除,不能及时消除的报告上级领导并相应记人运行记录簿和设备缺陷记录簿内。
4.1.2 值班人员若发现设备有威胁电网安全运行且不停电难以消除的缺陷时,应向值班调度员汇报,及时申请停电处理,并报告上级领导。
4.1.3 断路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申请立即停电处理:
a 套管有严重破损和放电现象;
b 多油断路器内部有爆裂声;
c 少油断路器灭弧室冒烟或内部有异常声响;
d 油断路器严重漏油,油位不见;
e 空气断路器内部有异常声响或严重漏气,压力下降、橡胶垫吹出;
f SF6气室严重漏气发出操作闭锁信号;
g 真空断路器出现真空损坏的丝丝声;
h 液压机构突然失压到零。
4.1.4操动机构常见的异常现象及可能原因见表1、表2、表3。
表1 电磁操动机构常见异常现象
现象分类 |
异常现象 |
可 能 原 因 |
|
拒
动
|
拒
合
|
铁 芯 不 启 、 动 |
1、线圈端子无电压 (1)二次回路连接松动 (2)辅助开关未切换或接触不良 (3)直流接触器接点被灭弧罩卡住或接触器吸铁被异物卡住 (4)熔丝熔断 (5)直流接触器电磁线圈断线或烧坏 2、线圈端子有电压 (1)合闸线圈引线断线或线圈烧坏 (2)两个线圈极性接反 (3)合闸铁芯卡住 |
铁芯 启动 、连 板机 构动 作 |
(1)合闸线圈通流时端子电压太低 (2)辅助开关调整不当过早切断电源 (3)合闸维持支架复归间隙太小或因某种原因未复归 (4)分闸脱扣机构未复归锁住 (5)滚轮轴合闸后扣入支架深度少或支架端面磨损变形扣合不稳定 (6)分闸脱扣扳扣人深度少或端面磨损变形扣不牢 (7)合闸铁芯空行程小,冲力不足 (8)合闸线圈有层间短路 (9)开关本体传动机构有卡涩 |
||
拒
分
|
铁 芯 不 启 动 |
1、线圈端子无电压 (1)二次回路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 (2)辅助开关未切换或接触不良 (3)熔丝熔断 2、线圈端子有电压 (1)铁芯卡住 (2)线圈断线或烧坏 (3)二个线圈极性接反 |
|
铁芯启 动、脱 扣板未 动 |
(1)铁芯行程不足 (2)脱扣板扣入深度太深 (3)线圈内部有层间短路 (4)脱扣板调整不当复归间隙 |
||
脱扣板 已动作 |
机构或本体传动机构卡涩 |
||
误
动
|
合 后 即 分 |
|
(1)合闸维持支架复归太慢或端面变形 (2)滚轮轴扣入支架深度太少 (3)分闸脱扣板末复归,机构空合 (4)脱扣板扣人深度太少,未扣牢 (5)二次回路有混线,合闸同时分闸回路有电 (6)合闸限位止钉无间隙或合闸弹簧缓冲器压得太死无缓冲间隙 |
无 信 号 自 分 |
|
(1)分闸回路绝缘有损坏造成直流两点接地 (2).扣入深度小、扣合面磨损变形、扣合不稳定 (3)分闸电磁铁低动作电压太低 (4)继电器接点因振动误闭合 |
4.2断路器事故处理
4.2.1 断路器动作分闸后,值班人员应立即记录故障发生时间、停止音响信号,并立即进行“事故特巡”检查,判断断路器本身有无故障。
4.2.2 断路器对故障分闸线路实行强送后,无论成功与否,均应对断路器外观进行仔细检查。
4.2.3 断路器故障分闸时发生拒动,造成越级分闸,在恢复系统送电时,应将发生拒动的断路器脱离系统并保持原状,待查清拒动原因并消除缺陷后方可投入。
4.2.4 SP6断路器发生意外爆炸或严重漏气等事故,值班人员接近设备要谨慎,尽量选择从“上风”接近设备,必要时要戴防毒面具、穿防护服。
表2 弹簧操动机构常见的异常现象
现象分类 |
异常现象 |
可 能 原 因 |
|
拒
动 |
拒
合 |
铁芯未启动
|
1、线圈端子无电压 (1)二次回路接触不良,连接螺丝松 (2)熔丝熔断 (3)辅助开关接点接触不良或未切换 2、线圈端子有电压 (1)线圈断线或烧坏 (2)铁芯卡住 |
铁芯已启 动、四连杆 未动 |
(1)线圈端子电压太低 (2)铁芯运动受阻 (3)铁芯撞杆变形、行程不足 (4)四连杆变形、受力过“死点”距离太大 (5)合闸锁扣扣人牵引杆深度太大 (6)扣合面硬度不够变形,摩磨力大,“咬死” |
||
四连杆动 作,牵引杆 不释放 |
(1)牵引杆过死点距离太小或未出“死区” (2)机构或本体有严重机械卡涩 (3)四连杆中是轴过“死点”距离划、 (4)四连杆受扭变形 |
||
拒
分 |
铁芯未启动 |
1、线圈端子无电压 (1)熔丝熔断 (2)二次回路连接松动,接点接触不良 (3)辅助开关未切换或接触不良 2、线圈端子有电压 (1)线圈烧坏或断线,尤其引线端易折断 (2)铁芯卡住 |
|
铁芯已启 动,锁钩或 分闸四连杆 未释放 |
(1)线圈端子电压太低 (2)铁芯空程/j、,冲力不足或铁芯运动受阻 (3)锁钩扣人深度太大或分闸四连杆受力过“死点”距离太多 (4)铁芯撞杆变形,行程不足 |
||
锁钩或四连 杆动作,但 机构连板系 统不动 |
机构或本体严重机械卡涩 |
||
误
动 |
储 能 后 自 行 合 闸 |
|
(1)合闸四连杆受力过“死点”距离太小、 (2)合闸四连杆未复归,可能复归弹簧变形或有蹩劲 (3)扣人深度少或扣合面变形 (4)锁扣支架支掌螺栓未拧紧或松动 (5)L型锁扣变形锁不住 (6)马达电源未及时切换 (7)牵引杆越过“死点”距离太大撞击力太大 |
无 信 号 自 分 |
|
(1)二次回路有混线,分闸回路直流两点接地 (2)分闸锁钩扣入深度太少,或分闸四连杆中间轴过“死点”距离太小,或锁钩端部变形扣不牢 (3)分闸电磁铁低动作电压太低 (4)继电器接点因某种原因误闭合 |
|
合 后 即 分 |
|
(1)二次回路混线,合闸同时分闸回路有电 (2)分闸锁钩扣人深度划、,或分闸四连杆中间轴过“死点”距离太小,或锁钩端面变形,扣合不稳定 (3)分闸锁钩不受力时复归间隙调得太大 (4)分闸锁钩或分闸四连杆未复归 |
表3 液压操动机构常见异常现象
现象分类 |
异常现象 |
可 能 原 因 |
|
建压时间长或建不起压力 |
油泵 建压 时间 过长 |
1、整个建压时间长 (1)吸油回路的堵塞,吸油不畅通,滤油器有脏物堵住 (2)油泵中空气未月烬 (3)油箱油位过低,油量少 (4)油泵吸油阀钢球密封不严或只有—个柱塞工作 2、油泵建至一定压力后,建压时间变长或建不上压 (1)柱塞座与吸油阀之间的尼龙密封垫封不住高压油 (2)柱塞和柱塞座配合间隙过大 (3)高压油路有泄漏 (4)安全阀调正不当 |
|
油泵 建不 起压 |
(1)高压放油阀未关严或逆止阀钢球没有复位 (2)合闸二级阀未关严 (3)油泵本身有故障,吸油阀密封不严,柱塞座与吸油阀之间的尼龙垫封不住高压油,柱塞与柱座配合间隙大或只有一个柱塞处于工作状态 |
||
拒
动 |
拒
合
|
电磁铁 未启动 |
(1)二次回路连接松动,接触不良 (2)辅助开关未切切换 (3)电磁铁线圈断线 (4)铁芯卡住 |
电磁铁启 动,工作缸 活塞杆不动 |
(1)阀杆变形,行程不够,合闸一级阀未打开 (2)合闸控制油路堵塞 (3)分闸一级阀未复位 |
||
拒
分 |
电磁铁 未启动 |
(1)二次回路连接松动,接触不良 (2)辅助开关未切切换 (3)电磁铁线圈断线 (4)铁芯卡住 |
|
电磁铁启 动,工作缸 活塞杆不动 |
(1)阀杆变形,分闸阀未打开 (2)合阀保持回路漏装中φ (3)合闸二级阀活塞卡住未复归 |
||
误动 |
合闸 即分 |
|
(1)合闸保持回路中φ (2)分闸阀内逆止阀或一级阀未复位或密封不严 (3)合闸二级阀活塞密封圈失效 |
油 泵 频 繁 启 动 打 压 |
分闸 位置 频繁 启动
|
1、外泄漏 (1)工作缸活塞出口端密封不良 (2)储压筒活塞杆出口端密封不良 (3)管路连接头渗漏 (4)高压放油阀密封不良或未关严 2、内泄漏 (1)工作缸活塞上密封圈失效 (2)合闸一级阀密封不良 (3)合闸二级阀密封不良 |
|
合闸 位置 频繁 启动
|
1、外泄漏 (1)工作缸活塞出口端密封不良 (2)储压筒活塞杆出口端密封不良 (3)管路连接头渗漏 (4)高压放油阀密封不良或未关严 2、内泄漏 (1)二级阀活塞密封圈失效或二级活塞锥面密封不良 (2)分、合闸一级阀密封不严 (3)合闸阀内逆止阀密封不良 (4)合闸阀与二级阀连接处密封圈失效 |
||
分、合闸 位置均频 繁启动 |
1、外泄漏 (1)工作缸活塞出口端密封不良 (2)储压筒活塞杆出口端密封不良 (3)管路连接头渗漏 (4)高压放油阀密封不良或未关严 2、内泄漏 (1)高压放油阀密封不良或未关严 (2)油泵卸载逆止阀关闭不严 (3)合闸一级阀关闭不严 |
附表1 绝缘油的技术标准
序号 |
项目 |
标准 |
||||
新油及再生油 |
运行中的油 |
|||||
1 |
|
透 明 |
|
|||
2 |
氢氧化钠试验 |
不大于2级 |
|
|||
3 |
安定性氧化后酸值 |
不应大于0.2mg(KOH)/g(油) |
|
|||
安定性氧化后沉淀物 |
≤0.05% |
|
||||
4 |
运动粘度(cst) |
|
|
|
||
≤30 |
≤9.6 |
|
||||
5 |
凝点(℃) |
DB一10 |
DB—25 |
DB一45 |
|
|
≤一10 |
≤-25 |
≤-45 |
|
|||
6 |
酸值 |
不应大于0.03mg(KOH)/g(油) |
不应大于0.1mg(KOH)/g(油) |
|||
7 |
水溶性酸和碱 |
无 |
PH值大于等于4.2 |
|||
8 |
闪点(℃) |
DB一10 |
DB--25 |
DB--45 |
(1)不得比新油标准降低 (2)不得比前次测得值降低 |
|
≥140 |
≥140 |
≥135 |
||||
9 |
机械杂质 |
无 |
无 |
|||
10 |
水份 |
无 |
无 |
|||
11 |
游离碳 |
无 |
无 |
|||
12 |
电气强度试验 |
(1)用于15kV级及以下,不小于25kV; (2)用于20.--35kV,不小于35kV; (3)用于63-220kV者,不小于40kV; (4)用于330kV者,不小于50kV; (5)用于500kV者;不小于60kV |
(1)用于15kV级及以下,不小于20kV (2)用于20-35kV,不小于30kV; (3)用于63~220kV者,不小于35kV; (4)用于330kV者,不小于45kV; (5)用于500kV者,不小于50kV |
|||
13 |
测量介质损失角的正 切tgδ |
注入设备前的油: 注入设备后的油: |
|
|||
14 |
油泥测定一羰基含量 |
|
不大于0.28mg/g(油) |
|||
15 |
界面张力 |
|
不小于15X10-5N/cm |
|||
16 |
绝缘油混油试验 |
混合油的质勖口符合下列规定时,可以混 合使用: (1)两种运行中油相混合时,混合油的 质量不应当劣于其中安定性较差的一种 (2)新油与运行中油相混合时,混合油 的质量不应劣于运行中油的质量 |
|
以上资料供参考